close
最近聽到一個觀念:

台灣不能永遠存在製造業,因為製造業能發展到什麼程度?

製造業的薪資所得總會到達一個上限,到達上限後,如果不轉型,經濟最後會停滯到一個程度。

 

經濟弱的時候,薪資相對低,這時候最大的利基就是利用廉價的工資去賺錢。

當大家賺錢了,經濟好了,薪資就會上漲,經濟就會好,這時候相對於物價水準來說,會發現有錢花不完。

於是大家會將多出來的錢拿去改善生活,買房子成為首選,房地產起飛成為這個階段的特徵。
房子大量出現,民間用電增加,缺電也是這時候的跡象。
這時候投資房地產、電力,是最好的。
等經濟到達某一程度,工資上漲到一個程度就需轉型。


在還沒週休二日時,我覺得台灣的薪資已經達到某一程度,就薪資水準來說,沒有絲毫的競爭力。
所以我們利用工作時間來製造產量,利用高產量來彌補工資的缺陷。


我不懂為何要週休二日,因為那是變相的降低台灣的競爭力。會這樣做,我想是因為台灣到達該轉型時候。
這時候轉型應該是什麼?當你決定降低製造業的競爭力時,想的是什麼?

 

週休二日的目的,我的看法,是為了增加國內的消費。

當一個經濟體發展到某個程度,無法在繼續賺國外人的錢時,轉而刺激國內消費,利用大量消費來刺激國內的經濟。

這是我對週休二日為何實施的正確時機。

 

因為週休二日降低製造業的競爭力,造成產業外移,出現的結構性失業,如何解決這問題,好像沒有考慮到。

 

週休二日的確會造成休閒旅遊的國內消費,但是得到的跟失去的最後誰對?

我想最近這幾年的國內經濟很明顯的得到了結論。

 

或許有人已經想過如何轉型,譬如當初的國際金融中心,境外轉運中心。

不管哪一個,也應該在實施轉型成功後,在實施週休二日。而不是實施週休二日,在想如何轉型。


不懂為何要這樣,結果轉型不成功,連帶連舊的競爭力都消失了。
這不是該怪什麼人家不同意,政策如何,這是政治的事。

重點是為何實施?如果產業轉型成功,市場會自動形成這個機制。
但是強制去做這個機制,降低了自己的競爭力,形成的缺口卻補不上去,產業出現空洞化,是必然的。
既然是必然,卻不求補救,真是不知道該如何說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喬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